手机版

真实的水门桥之战,这座桥到底有多重要,志愿军要连续五次炸桥?

时间:2023-08-06 11:54:36

1950年11月,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虽然知道志愿军确实已经入朝参战了,但认为志愿军也就五六万人,不过是象征性出兵,所以依然在11月24日发起了“圣诞节总攻势”。

朝鲜北部由于纵贯南北的狼林山脉阻隔,被分割成了天然的东、西两部分,在“联合国军”的总攻势计划中便根据自然地形决定兵分两路,从东西两翼对鸭绿江实施钳形夹击。西线为主攻方向,投入美第8集团军的3个军(军团)11个师(旅)又1个团,共约24万人。东线作为助攻方向,投入美第10军的5个师(美军陆战1师、步兵第3师、步兵第7师,韩军首都师、第3师),共约10万人,具体部署为以战斗力最强的陆战1师为攻击矛头,先攻占长津湖畔的柳潭里,再向鸭绿江边的江界推进,与西线的第8集团军会师;美第7师在长津湖以东向鸭绿江推进,掩护陆战1师侧翼;韩军第1军团沿东海岸公路向朝中、朝苏边界推进;美第3师和韩军第1陆战团负责守备元山、兴南等后方地区。

11月25日,西线志愿军首先发起反击,经数天激战,重创西线美军,迫使西线美军从29日开始全线退却。

11月27日,东线志愿军也开始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发起攻击。29日东线美军鉴于主攻的西线已经开始全线后退,加上志愿军攻势凌厉,长津湖地形复杂,不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因此也开始全线后退,计划撤到兴南港,再登船从海路撤退。

此时,已经进抵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陆战1师从北到南分布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真兴里,另外,美军第7师31团支队在下碣隅里东北的新兴里,但31团支队在12月1日被志愿军重创,残部约1600人陆续逃到下碣隅里。

陆战1师的计划是柳潭里的部队先撤到下碣隅里,再会同下碣隅里的部队一起撤到古土里,然后会同古土里的部队撤到真兴里,就像滚雪球一样,在撤退中逐渐将部队集中起来,雪球越滚越大。

12月7日,美军从柳潭里、下碣隅里一路撤到了古土里。此时,在古土里的美军总共14229人,包括陆战5团、陆战7团、陆战1团的两个营、陆战队第11炮兵团,除了真兴里的陆战1团1营和留在兴南港的一些师直属部队外,陆战1师主力基本上都已经集中到了古土里。此外还有由第31团支队残部组成的陆军暂编营和31步兵团3营等陆军部队,重装备包括42辆坦克、3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400余台车辆。

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考虑到大量的人员和车辆猬集在狭小的古土里,只要落下一发炮弹就会造成多人死伤,所以他没有像下碣隅里那样进行休整,而是立即决定不做任何停留继续向南撤退!尽管刚刚经历了艰难旅程的士兵们几乎已经达到了人体生理耐受的极限,即使没有受伤或冻伤的人也大都因为撤退途中无法升火做饭而只能以冷冰冰的食物果腹,结果几乎全部都因肠胃受寒而腹泻,在紧张的行军战斗中,怎么可能会有安心出恭的机会,所以每个人的衣裤都被粪便所污染!再有刺骨的寒风雪花又钻进衣服的缝隙,使精疲力竭的士兵浑身发冷发麻,几乎脱了人样。但是史密斯深知此时如果出于对士兵的怜恤而休整,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将是死亡!因此12月7日18时50分,他就下达了从古土里向海边撤退的正式命令,此时从下碣隅里撤退的后卫部队陆战5团还没有撤到古土里!

和下碣隅里一样,古土里也有个简易机场,但是条件比下碣隅里的还要简陋,跑道长度虽经连日施工截止12月8日才勉强达到530米,所以只能起降轻型飞机,美军的海军航空兵极富创造性地把老式的TBM鱼雷机加以改装,使之每次能运送6至8名伤员,然后在地面着陆指挥的精确引导下,按照航母起降的技术要领进行起降,7日后送200名伤员,8日因风雪交加天气恶劣,只有1架C-47凭借飞行员的高超技术奇迹般降落并带走了19名伤员,9日又送走了225名伤员,总共444名伤员。空运后送的400多名伤员全部都是无法行走的重伤员,极大减轻了美军撤退的负担。

陆战1师撤退的下一站就是古土里到真兴里,大约11公里,水门桥就在这段路程的中间,位于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说起来,在志愿军早期的战史里,根本就没有“水门桥”这个地名,而是叫“发电所”。因为这个地方确实很难称作桥,而更像是个水坝,桥下根本就没有水,而是四根硕大的水泥管,用来将长津湖水库的水引到山下发电——在影片《水门桥》中,却成了金属管,日晒雨淋风吹,金属会出现锈蚀而导致漏水,所以是水泥管。水门桥就是半山腰上横跨在四根水泥管上,跨度仅有8.8米,一边是水泵房,一边就是悬崖,确实与其说是桥还不如说是水坝。

美军的战史资料上称为“water gate house (brigde)”,直译为水门旁边的房子(桥),美军对水门桥的叫法也不止一种,还有“the penstock gates(for power plant number four)”的叫法,直译为(位于4号发电站的)水管门。

志愿军对长津湖地区的桥梁大都进行了破坏,但长津湖地区的桥梁,大多是小桥,即便被炸毁,修复也很容易,而且当时是严冬,河水结冰,车辆可以从冰面上通行,或者从桥旁边绕行。

但是水门桥是在悬崖上的半山腰,无法绕行,虽然人员可以从桥下的水泥管上徒步通过,但是车辆就只能从桥上通过,没有别的选择!而过了真兴里的黄草岭山口,到兴南港大约70公里沿途全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如果没有车辆,那么徒步撤退的陆战1师就可能会被“铁脚板”的志愿军追上,但要是车辆能够通过水门桥到达真兴里,那么陆战1师1.5万人乘坐1500台车辆,这样的机械化程度,是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陆战1师是全部在轮子上的,可以迅速甩掉志愿军的追击——这就是水门桥的重要性!

志愿军当然也很清楚水门桥对于围歼陆战1师的价值,因此早在12月1日就第一次炸毁了水门桥,美军工兵营随即用了40个小时将桥修复。于是,志愿军又在12月4日进行了第二次炸桥,美军同样很快再次修复。12月5日晚,志愿军还进行了第三次炸桥,不过效果不明显,

所以很多战史都将这次炸桥给忽略了。

随着美军撤到古土里,水门桥的意义就更加凸显了,所以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又在12月6日第四次炸桥——通常这次炸桥被认为是第三次,8日白天又进行了第五次炸桥。由于美军掌握制空权,志愿军白天行动是很少见的,这样白天进行炸桥说明战况已经非常紧急了,彻底炸毁水门桥刻不容缓。古土里的美军也是从8日天亮就开始撤退了。同时白天炸桥也出乎美军意料,反而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取得了成功,进一步扩大了6日炸桥的效果,炸得非常彻底,不但将桥面炸出了4.88米的大断口,而且连桥墩桥基都炸毁了,最大的断裂口长达7.32米,几乎将整座桥都炸掉了,因此180团报告炸桥成功,没有十天半月无法修复。九兵团也认为围歼陆战1师的最后时机到来了,命令所有部队火速赶往水门桥!

史密斯师长命令师工兵参谋兼第1工兵营营长约翰·帕特里奇中校必须架起一座桥!帕特里奇认为要想架桥惟一的办法就是空投M2车辙桥的部件,再运到水门桥进行架设。为此,帕特里奇于6日清晨亲自乘座直升机对水门桥进行了仔细的空中侦察,认为需要4套M2车辙桥部件,考虑到空投时可能的损失,帕特里奇要求空投8套。

M2车辙桥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装备工兵部队的制式浮桥部件,每一个部件长18英尺(5.49米),重2900磅(1316公斤),一般都是架设在舟艇上,以舟艇作为桥墩,车辙桥作为桥面,河面多长就相应架设多少部件,组成一座浮桥。


由于M2车辙桥部件重达1.3吨,普通降落伞难以负载,因此帕特里奇特别要求先在连浦机场进行试投。结果,落地时巨大的冲击力将M2车辙桥的钢梁撞毁得根本无法使用。就在绝望之际,赫塞尔·布拉辛格姆上尉急中生智建议同时使用两个G-5大型降落伞,每个降落伞打开后直径达到48 英尺(14.6米),这次试投取得了成功。随即陆军降落伞技术小组携带大型降落伞,连夜从日本飞抵连浦机场,在陆战队空投排、陆战队第1水陆两栖牵引车营的技术人员协助下彻夜进行技术准备。

7日9时30分起,8架C-119运输机将8套M2车辙桥部件和4个木制部件空投到古土里,美军收到了6个钢梁(另外1个落到志愿军阵地,1个着陆时损毁)和3个木制车辙板(另1个在着陆时损毁),帕特里奇立即将这些器材装上卡车,并在黄昏前做好了出发准备。

原本计划8日14时出发,但是水门桥附近阵地还在战斗,直到9日上午,美军完全控制了水门桥附近阵地之后,才开往水门桥。水门桥的断裂口最大有7.32米,而M2车辙桥长度只有5.49米,所以帕特里奇立即指挥步兵利用附近废弃的铁路枕木再加上沙袋垒起作为桥基,接着再架设钢梁,然后架上木制车辙桥板,至16时终于大功告成。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注意到,提到了水门桥附近阵地有战斗,而不是水门桥发生战斗。确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水门桥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战斗。因为水门桥太小了,跨度只有8.8米,而且一边是水泵房,一边是悬崖,既无法展开部队,也无法构筑工事。撑死了最多布置1个排,将1个排孤零零守在没有防御工事的水门桥,那不等于给对方送大礼吗?所以,志愿军和美军都没有派部队直接守备水门桥。志愿军只是派180团和20军直属侦察营前来炸桥,炸完就走;美军修桥也就是工兵在坦克掩护下进行,修好就走。

只有9日用空投的M2车辙桥修复后,等待在桥北山路上的美军就立即开始过桥,天黑后也没有停,1.4晚美军,1400台车辆,以及4000名难民都从水门桥上通过。



当然,志愿军也不是仅仅炸桥了事,由于水门桥无法进行坚守,所以志愿军在桥北的1457高地和1304高地,桥南的1081高地都布置了部队。

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直线距离仅有11公里,但是海拔高度差却有730米,而从黄草岭到堡后庄的3.5公里路程,海拔高度差更是高达640米,简直是可以用陡峭来形容了。而且在陡峭的山麓上,只有一条仅能供一辆车通行的单车道公路,如果控制了公路两侧的高地,尤其是水门桥以南约1公里的1081高地,正处在一个U形拐弯的节点,不但能以火力轻而易举地封锁整整2公里长的道路!而且1081高地上的重机枪也能封锁水门桥,因此1081高地是整个撤退的关键所在,用咽喉锁钥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志愿军守在1081高地上的部队是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加强3连1个排),这也是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位置最南的阵地,因此他们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援和后勤补给,全靠自己随身携带的弹药和粮食。

史密斯师长早在12月1日就命令在真兴里的陆战1团1营北上进攻1081高地,美第10军考虑到陆战1团1营若要全力向北攻击接应陆战1师主力,必须派出部队接替真兴里的防御,因此于3日命令第3步兵师派出部队接替真兴里防务,第3师立即将第7步兵团、第92野战炮兵营并加强部分工兵、通信兵组成道格支队(又称猛犬特遣队),由副师长艾米斯特·米德准将指挥,于7日黄昏到达真兴里,从而使陆战1团1营能腾出手来全力攻击1081高地。

陆战1团1营一直都未经激战,建制完整,是此刻陆战1师战斗力最强的营,12月8日凌晨2时从真兴里出发,直扑1081高地。当天下午美军对1081高地的进攻均被志愿军击退。

8日夜间,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34度,尽管美军各级连、排、班长拼命督促疲惫不堪的士兵换下白天行军作战而汗湿的袜子,尽管美军有着良好的后勤保障,士兵均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风雨大衣是以特殊的防寒防雨材料为面料,战斗靴里为适应高寒地区还特意配有多层毛毡垫,但仍有很多士兵冻伤,甚至有数人因严重冻伤而不得不截肢——对比之下,衣衫单薄的志愿军更是难御酷寒,可以想象冻伤减员的严重程度。

9日美军占领1081高地,坚守1081高地的180团1营2连的最后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志愿军的战史,2连因为晚上的严寒,全部冻死在阵地上,成为长津湖战役三个冰雕连之一。而美军战史则记载,2连在1081高地一直战斗到9日下午15时,最后还与美军进行了白刃战。

不管是哪种情况,有一点是确定无疑,2连全部牺牲在了阵地上!

同时,9日上午,在水门桥北面的1457高地和1304高地也被美军占领,这样美军才能够得以不受阻碍地修复水门桥。

古土里的美军,先头部队8日就开始南撤,由于水门桥没有修复,只能在桥北的山路上等待,直到水门桥修复,美军蜿蜒的行军纵队才通过水门桥向南。

12月10日下午,担负后卫的陆战1团全部撤出古土里,这时真兴里的美军第92野战炮兵营久开始用155毫米榴弹炮对古土里进行火力覆盖,一方面是以火力拦阻志愿军追击,另一方面也是焦土战术,用炮火将遗留在古土里的物资、装备,甚至包括原来村子里的建筑全部摧毁,不给志愿军利用。

尽管美军修复了水门桥,但志愿军依然没有放弃。180团团长赵鸿济亲自率领团主力(后来还加强了第179团1个营)在黄草岭附近进行阻击,最终赵鸿济也牺牲在黄草岭山口。看着陆战1师退网兴南港,20军实在心有不甘,60师参谋长蔡群帆、180团参谋长瞿俊带着60师还能行动的120名战士,一路追出真兴里。要想在平原上徒步追上完全机械化的美军,基本不可能,但是志愿军60师也只能这样来表达一下心中的忿恨。

11日11时,古土里美军全部撤到真兴里,从古土里到真兴里11公里的路程,陆战1师先头部队耗时42小时45分,从先头部队离开古土里到最后的后卫到达真兴里,总共耗时77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路程只有142米!在这一撤退过程中,陆战1师阵亡51人,24人伤重死亡,失踪16人,伤256人,共计伤亡347人。

尽管志愿军最终也未能堵住陆战1师的退路,但是在最后这段11公里的山路上,志愿军炸桥,高地争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勇猛顽强和忠诚,就连美军王牌部队的陆战1师官兵,都对志愿军的表现肃然起敬。

只是五次炸桥,还有在1457高地、1304高地、1081高地浴血苦战的志愿军,幸存者寥寥无几,因此他们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但他们的忠勇将与山河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