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十常侍都是怎么死的(正史中十常侍的下场如何?)

时间:2024-09-04 08:52:59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位期间扶植起来的一个宦官集团。

剧照

在正史中,这个宦官集团虽然名为“十常侍”,但其实是十二个人。

据《后汉书》中的说法:

“是时,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

其中所谓的“让、忠”是指张让和赵忠,他们两人也是“十常侍”集团的领军人物。这两人与其他十人互为表里,朋比为奸,无所不为。

剧照

当然,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十常侍的人选,是另有说法的。不过,既然讨论的是正史,便不必顾忌小说中的观点正确与否,存此一说也就是了。

“十常侍”的叫法,是郞中张钧在弹劾宦官的奏书中第一次提出的。

他曾在奏书中写道:

“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

张钧满腔义愤,奏书自然是发奸摘伏,写得酣畅淋漓,不过却没有什么用!

因为汉灵帝本来就和宦官们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十常侍”的很多作为,其实都是他授意的。

剧照

“十常侍”集团本来就是灵帝本人一手扶植起来,对抗外戚、世家和文官集团的工具。张钧幻想让皇帝出手来铲除自己利益的代言人,自然是与虎谋皮,枉费心机了。

事件演化到最后,连张钧自己也被宦官们捏造证据,说他学习黄巾道,拷掠后死于狱中。从此“十常侍”威风更盛,无人再敢撄其锋芒。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不提!

“十常侍”所代表的宦官集团,曾在灵帝时独揽朝政,喧赫一时。不过,等到灵帝去世之后,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快到头了。


剧照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不过,这个何进在发迹以前是个杀猪的,能力相当平庸。他以外戚的身份攫取大权,却在朝中却既无声望,也无背景,颇为朝臣们所不齿。

为了尽快建立自己威信,何进听从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就想调前将军董卓进京,并诛杀宦官,以取悦天下。

谁料何进的身边,早就被宦官渗透成了筛子。他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泄露。

“十常侍”为了自保,便纠集宦官势力数十人,在何进晋见妹妹何太后时,将其斩杀于嘉德殿前。

剧照

得知何进被“十常侍”集团杀害的消息后,忠于他的袁绍等人趁机带兵进宫,大肆屠杀宦官为其报仇。

据《三国志》中的说法:

“扞绍呴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他们入宫后见人就杀,无分老幼。甚至很多人都不是宦官,就因为没有胡子,也被他们当做宦官杀掉了。

而因为此事被斩杀的,竟然高达两千人之多。

剧照

由此,后世也诞生了一个叫作“无须之祸”的成语,专门代指因为无辜受累而遭受灾祸的情况。

以上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十常侍之乱”的全部内容。

至于“十常侍”的下场,他们虽然被杀的方式略有不同,但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十常侍”中的赵忠,因走避不及被袁绍当场斩杀于宫中。而张让等其他宦官则裹挟着小皇帝刘辩一起逃出宫外,来到河边。

剧照

眼见得追兵逼进,张让等人自知无法幸免,便哭哭啼啼地对小皇帝刘辩说:“臣等被全部杀光,天下就要大乱了,请陛下善自珍重!”

说罢,便一起投水而淹死了。剩下少数胆小不敢跳水的,也被随后而来的追兵全部斩杀。

至此,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全部灰飞烟灭。

“十常侍”集团的覆灭,是一个信号。代表着以董卓为首的军阀集团迅速崛起,皇帝也因此成为他手中可以予求予取的傀儡和玩物。

剧照

至此,东汉王朝的灭亡就已经指日可待了,同时也意味着那个名为“三国”的历史时期,正在慢慢逼近。

凄惨乱世,即将划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