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劳模风采·全国劳动模范|刘宇辉:他为国产大飞机装上“云端听诊器”

时间:2025-05-19 15:41:00

劳动观

记者:请问您对劳模精神有什么理解?

刘宇辉:做好一时之事容易,难的是永远把它做好,做好了还要大胆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劳模精神。高端技术的博弈早已开始,中国的核心科技不能被人“卡脖子”,面对日益加剧的技术封锁,我们工程科技人员必须勇于开拓,担当责任,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记者:您的劳动座右铭是什么?

刘宇辉:创新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突破、超越,才能掌握主动权。

推开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航”)飞机系统工程管理办公室的大门,窗外的飞机呼啸而过,电脑前的工程师们正在认真讨论参数。人群里,有位常常戴着黑框眼镜、紧盯屏幕分析数据的人,他就是刘宇辉。

作为中国首个飞机远程诊断系统——南航天瞳系统的开创者,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技术管理中心飞机系统工程管理专家刘宇辉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他还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央企楷模”“中国质量工匠”“南粤工匠”等荣誉。29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用工程师的专业和执着,书写属于民航人的匠心,为中国民航产业腾飞插上科技之翼。

工作中的刘宇辉。单位供图

从零突围 为主流机型装上“云端听诊器”

上世纪末,随着国内大量新机型的引入,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保障飞行安全,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

能不能远程对飞机进行实时“听诊”?最开始,只有厂家拥有这种监控功能系统,但服务费动辄以每小时上千美元计算,关键技术更是无从获取。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南航,骨子里刻着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决定“白手起家”、自主研发。时任助理工程师的刘宇辉不仅有着飞机通讯、导航、记录系统方面的专业功底,还酷爱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开发。当前辈向他抛去橄榄枝,尽管当时还只是个“生瓜蛋子”,他却认准了这个创新系统充满挑战,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条件下,设计研发在艰难中起步。

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刘宇辉和团队成员在闷热的办公室里加班加点;从寒冷的东北停机坪,到炎热的海南三亚,他们留下无数个实地勘查的脚印;为了攻克飞机数据传输的卡顿难题,往返广深两地数十次,里程足以从北京开到拉萨;为了配合一线倒班工作,他们深入调研、推广和安装,在维修现场连续奋战好几天……

就这样,靠着一股子“开始了就不轻易丢弃”的韧劲,2001年底,南航“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基本完成。该系统能把从飞机上收集到的信息传到地面“诊断”,就像医院的远程诊病一样:患者在家里把心跳、血压测量好传过去给医生诊断,医生大致知道患者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从而为飞机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该系统正式获颁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是南航的第一项发明专利,获得民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属于首创,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远程诊断系统的研发成功,只是第一步。刘宇辉团队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他们始终致力于实现系统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填补行业领域空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多次迭代后,“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升级为现在的南航天瞳系统。如果说刘宇辉团队是“飞机医生”,南航天瞳就是“云端听诊器”。如同给飞机装上了“健康手环”,南航天瞳可以对飞机进行全方位健康监控,能提前预警故障,甚至“未病先治”,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和维修效率。据悉,这也是全球唯一一套能够兼容国产、波音、空客飞机等世界多种主流机型的健康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功申获16个发明专利和近50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回首往昔,刘宇辉心中仍充满感慨:“所有创新的道路都要从荒芜中开拓。没有勇气和毅力,很难在渺茫空白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现在回头看看,非常感激当初勇于创新、无所畏惧的自己。”

薪火相传 助圆国产大飞机之梦

2016年,刘宇辉的团队正式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随后一路获评民航级、省级创新工作室。这个被誉为南航“技术天团”的工作室,如今拥有11名成员,涵盖可靠性分析、机械设计、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领域,已培养4名高级工程师。近三年内,团队累计开展课题研究近40项,申请机载信息等专利9项、软件著作授权25项,联合局方合作数据应用项目2项。从专利到软件著作权,从科技论文到飞行大数据与飞机健康诊断集锦,他们从未停歇。

然而,对于刘宇辉团队来说,更大的心愿是为中国民航的崛起做点事情。

2010年,中国商飞年轻的工程师们到南航交流,刘宇辉团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当时的工程刚性需求、工程应用经验和使用心得,就商飞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原型技术架构给予中肯建议。在刘宇辉看来,与这些“后起之秀”的深度交流,使他仿佛看到了中国航空事业更加光辉的明天。

在后续的实践中,刘宇辉还多次参与国产大飞机的项目评审。在他的团队代码里,一直有着大飞机之梦的家国重量。目睹商飞研发的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打上“中国制造”烙印,刘宇辉非常开心:“能够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的一笔,我倍感骄傲。”

2020年,南航把第一架C909接回家;2024年,南航引进第一架C919。刘宇辉始终走在最前沿,带着团队快速开发天瞳系统国产民机监控模型,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要项目,为国产大飞机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匠心如磐 融合AI钻研“第二代天瞳”

说起女儿,刘宇辉脸上有着“老父亲”的宠溺。女儿小的时候不太理解爸爸对飞机的执着和热爱,曾在夜晚跑进书房控诉:“爸爸,你每天都好忙,早上买好早餐等着我和妈妈,下班又钻进书房。你有多久没给我讲故事了?你的工作什么时候能做完呀?”

刘宇辉只能把她抱在怀里,哄了许久才离去,然后继续与宁静的深夜和计算机的代码为伴。

“他是工作狂,我一直无条件支持他。”刘宇辉的爱人也是南航机务领域资深专家,是他并肩前行的真挚战友。

飞机对一般人来讲是交通工具,而对他们而言,已是生活和事业的一部分。刘宇辉早就与飞机结下深厚的感情,小的时候数飞机轮子,再大点时数飞机窗户,天天数、天天看,后来只要望着轰鸣远去消失在云端的飞机,就能辨别出型号。

2019年,刘宇辉曾作为“央企楷模”代表,参加国庆阅兵仪式,并乘坐彩车。彩车上的珍贵剪影,常常激起他的回忆:“当时,和其他代表一起站在彩车上,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尽管职业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但国家对我们创造价值的认可度却相同——我们都是劳动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正是每一位普通劳动工作者的价值。”

一晃多年过去,从研发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为万千航班保驾护航,刘宇辉始终认为,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长征路”,不能停下脚步,不能躺在成果上,还要不断追赶时间,必须运用更新的技术、积累更多的储备,才可能应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挑战。

眼下,刘宇辉和他的团队正在钻研南航“第二代天瞳”,融合AI智能化新技术,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国产化替代,为大飞机梦添砖加瓦。

“即便有朝一日我交出了接力棒,我曾经带领的团队,也将顺着共同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刘宇辉坚定地表示。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通讯员蔡思敏)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