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讲述我的育人故事】西藏岗嘎镇完全小学教师米玛次仁:珠峰脚下的守望者

时间:2025-07-10 15:38:00

由于高原反应和心脏问题,他不得不每天早上吸氧1个小时,才能开启一天的工作,晚上吸氧2个多小时,才能勉强伴着头痛入睡。

他的学生在高考前进行脊柱弯曲校正手术,他不仅帮忙凑钱,当得知手术需要鲜血,他还无偿献血600毫升。

今年,自己的儿子在拉萨参加高考,但他依旧坚守在珠峰脚下的小学里,每个月才回家一次,陪孩子一天。

他用近10年的时间,改变了当地学生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孩子因为卫生问题而头上生疖化脓。

他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的米玛次仁老师,一个珠穆朗玛峰脚下的教育守护者和奉献者,即便环境恶劣,但23年来,他从未曾想要离开。

一次选择 一生执念

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平均海拔达到4500米,气候高寒恶劣,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映照苍穹,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砂砾呼啸而过。在高寒缺氧的稀薄空气中,每一次呼吸都如同负重前行。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岗嘎镇完全小学教师米玛次仁从年轻小伙到不惑之年,在坚守中走过了23个年头。他用行动践行信念,在雪域高原不断传递着教育的光芒,让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米玛次仁

作为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孩子,当年,米玛次仁在惠民政策下,得以走出高原到内地求学。知识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

这段求学经历让他深刻懂得,学习是冲破命运枷锁的利刃,知识是照亮人生的火炬。

2002年7月,18岁的米玛次仁站在城市街头,霓虹灯在他眼前闪烁,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一切都充满着都市的繁华与便利。

当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走出雪域高原学生将留在内地生活工作时,学成后的米玛次仁,却拒绝了繁华都市的盛情邀约,没有眷念和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重返高原的路。

米玛次仁的决定,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从小对教师的崇敬和对高原的情怀。现在已经40岁的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引发他学习兴趣的预备班老师。“我那时很调皮,书包里随时都装有弹弓之类的东西,但有个胖胖的老师总是表扬我,稍微表现好点,她就死命地表扬我,在表扬中我整个人转变了很多。”影响他职业选择的是初中班主任王双喜和科任老师刘红英,他说,当时班上的孩子给他取了个绰号“大头”,甚至很多老师都这么喊他,可刘红英从来都是叫他的名字,让他感觉到被尊重和被重视。而班主任王双喜老师虽然教政治,却从不板着脸,连批评学生都是笑着的。老师的笑容温暖着高原孩子的心,从那时开始,米玛次仁就决定,他以后也要当这种乐呵呵的老师,带给学生温暖和安全。

重返珠峰脚下,他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全部奉献给农村基层小学的三尺讲台,开始书写超越生命极限的教育传奇。

我的坚守 你的未来

高原的阳光灼烤着皮肤,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艰难,远处巍峨的珠峰是拷问也是见证。

23年前,18岁的米玛次仁回到喀则市定日县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他辗转过3所学校,每一个学校都因他的到来,教学质量极大提升。

来到位于珠峰脚下的岗嘎镇完全小学前,虽然米玛次仁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还要艰苦——连一栋教学楼都没有。一边是对办学条件简陋的震惊,一边是对师生求学意志的感动,米玛次仁没有丝毫后悔,选择了迎难而上。

每隔一段时间,米玛次仁就会帮孩子们理发。

23年来,学校从最初的平房办学,到如今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周转房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他是镇完小发展变迁的建设者,也是全过程的亲历者。

“有幸见证了整个定日教育的蓬勃发展,我既是一个见证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建设过程中的辛苦,米玛次仁说得轻描淡写,只要有坚守,有信念,就会有改变。

米玛次仁见证和参与的,不仅仅是硬件升级完善,最难的是他花了10年,慢慢让学生家的生活卫生习惯发生了改变。“以前的女孩子在家洗头后,都会抹菜油,这里风沙大,头发容易藏污纳垢,学生头上容易长疖子化脓。”为了排脓,米玛次仁甚至用嘴吸孩子头上的疖子脓液。他向学生家长灌输卫生常识,鼓励家长给女孩子剪短发,不抹菜油,看到头发长的男孩子,他还担纲了理发师的角色。

人生导师 胜似亲人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米玛次仁的能力与付出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他多次获得提拔的机会,无论是调往条件更好的县城学校担任重要职务,还是晋升为更高层级的教育管理者,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坚定地选择继续担任教学副校长一职,只为能更贴近学生、扎根教学一线。“只有守着讲台,看着孩子们,我才觉得踏实。”米玛次仁总是这样说。

米玛次仁过生日,孩子们比他还开心。

每当充满朝气的新老师入职,米玛次仁都会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为他们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备课、如何与学生沟通。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年轻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为高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他,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办公室的书架上,永远堆满了教育学书籍和教学笔记。

欧珠加措老师说:“私底下,他跟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很聊得来,不仅关注我们的衣食住行,还踊跃地跟我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李大好老师说:“他的态度非常认真,对于教学教育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见解,非常值得我学习。”

而米玛次仁却说:“现在的年轻人很有想法,他们的思维比我们优秀,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包容年轻人,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

事实上,米玛次仁对年轻老师来说,不仅是教学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路上的好师长。每当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他总会提醒这些“大孩子”,勿忘亲恩,把工资分享给父母。

对年轻教师来说,他是领导,更是给人关怀的长辈。即便是还在青春迷茫期的新教师,面对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也不会逃离,米玛次仁说:“有我在,他们都不会走。”他是一个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对学生的爱,米玛次仁是超越家人般的存在。

有一年,他有个学生即将参加高考,为不影响录取,在高考前必须做脊柱弯曲矫正手术。术前他为孩子凑集治疗费,而手术需要输血时,他二话没说,捋起袖子,当下献血600cc。对此,他只说“没关系,我的血生得快。”这名学生,如今已顺利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米玛次仁为磕伤的孩子处理伤口

还有一名叫巴桑次仁的“瞌睡虫”学生,除吃饭时间,可以在每节课上都打瞌睡,家长还带了孩子去医院检查,结果完全正常,就是厌学。米玛次仁得知后,特别关注这个孩子,找到机会就表扬他,还私底下买零食奖励孩子。“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真正把当年从自己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延续到了学生身上。经过米玛次仁不断鼓励,巴桑次仁再不在课上睡觉了。

学生们每每提到米玛次仁,清澈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的幸福。学生拉珍说:“老师平时会给我们买零食和生活用品。”学生尼玛次仁说:“上学期,老师给我带了很多文具,让我更想好好学习了。”

米玛次仁深知,这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孩子,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关爱。

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他说:“到现在我还会看动画片,可以了解到小孩的心境,更好地融入他们。”

三地分居 共同进步

米玛次仁所带的班级,常常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如今,他带出来的学生,有的在西藏班就读,有的考上了大学,还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也多次被授予“全区优秀教师”“自治区教学能手”“日喀则市珠峰好教师”等荣誉。2024年教师节,他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无法陪伴家人的遗憾时刻——孩子的家长会他总缺席、陪伴父母的日子他总缺位。对事业的坚守,让他成为一个好老师、好校长、好领导、好同事,却也让他成为一个“不配位”的爸爸,“不称职”的丈夫。

米玛次仁的课堂备受学生欢迎

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米玛次仁老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与同在定日县城当老师的妻子异地生活。妻子理解他的选择,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守护高原上的孩子们。当儿子为迎接高考,选择拉萨就读时,一家三口过上了三地分居的日子。

然而,儿子从小就理解和支持爸爸的工作。米玛次仁曾带孩子到他所在的学校一起生活,当孩子看到学生穿的运动鞋因过度磨损而脚趾外露时,他把爸爸才给自己买的新鞋送给了这个学生。米玛次仁记得,儿子曾写过一篇作文,表达他以后也要到农村当一名基层教师的愿望。

米玛次仁对别人的孩子很挂心,对自己的孩子很放心,连志愿都是儿子自己填报的,除了医生就是师范。儿子表示,即便考到内地的学校,也要和爸爸一样,回到西藏工作。

面对因年纪增长而出现的各种身体问题,他很豁达:“我比较放得开,这应该是一种骨子里的信仰。”

用生命坚守 以信仰诠释

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米玛次仁的身体逐渐亮起了红灯。他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每天心率平均130次/分左右,时常伴随着晕厥的危险;高原性心脏病、低钾血症等,让他每天需要吞下几十粒药片。甚至每天早上都需要先吸氧1小时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而晚上也不得不吸氧两个多小时,才能伴随着头痛在凌晨入睡。

然而对教学的热爱,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他选择了坚守,从未缺席过一堂课。

米玛次仁说:“身体允许情况下,我就一直会在这待着。可能我的整个教师的生涯都会在定日县,有些事情要有人去做。”

每当夜深人静,望着窗外珠峰的轮廓,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他只能将对家人的亏欠化作工作的动力,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到凌晨,仿佛这样就能减轻心中的愧疚。

米玛次仁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他从不以老师的身份俯视学生,而是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他们的语言交流。

他利用课余时间,四处奔走,动员亲友为孩子们募集衣物和学习用品。每学期开学,他的医保卡总是被刷爆,为孩子们购买日常药品。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健康,他自学急救知识,将教室变成了临时医疗站。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他备齐理发工具,成为高原上的“理发师”。

孩子们看到米玛次仁的眼神,总是清澈而幸福。

8000多个日夜,米玛次仁用生命践行着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所带的班级常常在各类考试中名列前茅,他所任教的学校多次被评为 “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文明校园”,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是孩子们走出高原时自信的笑容,是年轻教师们成长后感激的目光。

米玛次仁说:“从十七八岁参加工作到现在四十二岁,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有人觉得我傻,但是我觉得挺开心的。”在广袤的高原上,米玛次仁就像一棵顽强的格桑花,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用生命的力量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采写手记

联系上米玛次仁时,他正在从拉萨医院出来返回日喀则的路上,喘着气接听记者的电话,他说:“别人2个小时的车程,我因为心脏问题要开车4个多小时。”

在拉萨医院的紧急吸氧治疗,也是由于前几天在贵阳参加完“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全国第五片区展示活动后返回西藏,心脏承受不了海拔急速改变,心率从80-90次/分,急剧升至110-120次/分,10个手指都呈浮肿状。

米玛次仁的微信头像是一双手围着一盏蜡烛,或许,他就是那双手,为孩子们点亮未来的烛光。

记者写稿件时,在百度上查了米玛次仁的名字含义,在藏语中,“米玛”对应火星曜日,即星期二。‌“次仁”意为“长寿”,寄托了对健康和生命延续的美好祝愿。

在西藏,珠峰是圣山,米玛次仁老师一定能得到圣山的庇佑,让他在圣山的加持下,将未来之光带给师生们。

贵州教育报记者 刘钰银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贺韬

三审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