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夏季上演“人蚊大战”,创新产品占据商超“C位”,长效驱蚊谁来定义?

时间:2025-07-08 16:39:00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嗡嗡声在耳边盘旋,皮肤上又多了几个又肿又痒的“红包”,夏夜的“人蚊大战”如期而至。今年,“战场”已从卧室蔓延到市场。各大商超的驱蚊产品货架已成为最热闹的“战场”。植物精油手环、驱蚊贴、定制香氛、电子驱蚊器……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挤占了传统蚊香的生存空间,甚至占据了商超“C位”。

有数据显示,我国驱蚊用品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52亿元一路攀升,预计2025年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电热蚊香液以23.5%的占比位居第一,花露水和传统蚊香分别占据21.4%和12.4%的市场份额。

为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上风,从祖母辈的艾草束到实验室里的“黑科技”,人类的驱蚊智慧在市场上凝结成琳琅满目的产品矩阵。但在电商平台的销量数字与直播间的叫卖声中,我们究竟是在购买安宁,还是在为焦虑买单?

图为河南许昌一家超市内,消费者正在选购电热蚊香液。(图片由CNSPHOTO提供)

驱蚊产品新使命:从功能刚需到情绪价值

据了解,蚊子有一套精密的“探测系统”:它们的触角能捕捉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复眼可识别热量辐射,口器上的传感器还能探测皮肤表面的乳酸浓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运动后更容易招蚊子——急促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汗液里的乳酸,会在空气中形成“美食导航”。

提到驱蚊产品,大家熟知的是蚊香。北宋《岁时广记》记载,古人夏夜点燃“蚊烟”,用除虫菊与艾蒿的青烟织成防护网。这种千年智慧的原理并不复杂:除虫菊中的除虫菊素会破坏蚊子的神经系统,让它们失去飞行能力。20世纪80年代,盘式蚊香仍是家庭标配,墨绿色螺旋躯体燃烧时,呛味里藏着的拟除虫菊酯,能在空气中形成持续的神经干扰屏障。

花露水的进化史则更像一部微型生活史。20世纪初刚传入中国时,它还只是洋行里售卖的“香水体”,其凭借酒精蒸发带走热量,会暂时干扰蚊子的热量探测系统,意外成为驱蚊偏方。20世纪90年代,六神花露水横空出世——在拧开碧绿玻璃瓶的瞬间,那股混合着薄荷与忍冬花的气息,带来一种清凉舒爽的感觉,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夏日记忆。

如今的驱蚊产品正在经历一场“文艺复兴”。在露营等户外运动的热潮下,年轻人对驱蚊工具的期待早已超越“管用”二字。以六神新推出的驱蚊蛋为例,不少年轻消费者在小红书晒出照片,称其是“防蚊香水”。其核心成分是大家熟知的羟哌酯,含量达20%。理论上,这种成分能阻断蚊子触角上的乳酸受体,让它们变成“睁眼瞎”。

“上次去音乐节,我把它别在帆布包上,被三个姑娘问链接呢。”95后插画师小林展示着她的驱蚊蛋,“以前用驱蚊液像在做化学实验,现在像在给生活喷香水。”

“我们一直认为产品的香氛属性与功能价值本身并不冲突。”六神相关负责人表示,“年轻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带来简单的驱蚊效果,他们渴望更愉悦的使用体验,而传统的驱蚊类产品恰恰在香味的体验上不尽如人意。”

值得关注的是,在价格敏感度上,驱蚊产品也呈现分化趋势。35%的消费者青睐20至25元中端价位的产品,仅有12%的消费者接受3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面对10%的价格上涨,40%的消费者选择降低购买频次。

繁荣但有陷阱:驱蚊产品里有这些“坑”

需要警惕的是,驱蚊市场的繁荣背后藏着不少消费陷阱。

杭州宝妈王美佳至今仍记得去年夏天那场“惨痛”的公园野餐。为了让刚满3岁的女儿免受蚊虫侵扰,她在直播间花298元抢购了一款镶着水钻的驱蚊手环。主播在镜头前信誓旦旦:“这是采用瑞士进口精油配方,360度无死角防护的。”

王美佳毫不犹豫地下了单。可到了公园,刚铺好野餐垫没多久,女儿的小腿上就冒出了三个红肿的蚊子包。王美佳又气又急,当场拆开那个精致的手环,发现所谓的“进口精油仓”里只有一块干巴巴的海绵,散发着淡淡的还不如家里香皂浓郁的气味。

“上班族”张勇也在驱蚊产品上栽过跟头。他痴迷钓鱼,为了在夜钓时不被蚊子“围攻”,看中了一款号称“超声波驱蚊器” 的产品。商家称这款售价158元的设备能“模拟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让蚊子闻风丧胆,有效范围可达10米。”张勇立刻买了两个。结果第一次夜钓,他刚把驱蚊器放在钓箱上,就感觉胳膊上一阵痒,低头一看,三只蚊子正“悠闲”地趴在上面吸血。

“那玩意儿发出的声音还没我的鱼竿第二节震动声音大,蚊子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张勇无奈地说。后来他联系客服退款,对方却以“使用环境中有特殊磁场干扰”为由拒绝,最后不了了之。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此前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抽检的50种驱蚊贴、驱蚊手环样品无一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检测显示,14种样品中未检出有效成分,36种产品中虽检测出但含量极低。

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家张旭表示,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予以明确,即“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依法应当按农药进行管理。”

功效宣传引争议:长效驱蚊谁来定义

“12小时长效防护,一支搞定全天户外!”这样的宣传语也让很多驱蚊产品进入消费者的“避雷”清单。

徒步爱好者刘毅对一款驱蚊喷雾动了心。他专门挑了个周末去郊外徒步,出发前按照产品说明在身上喷了个遍,想着能安心享受一整天的徒步乐趣。“结果刚走了不到3个小时,脖子和手臂就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这和宣传的12小时差得也太远了,简直是诈骗。”刘毅气愤地说,他后来查看产品说明书、上网查阅资料,才发现“12小时长效”是在实验室特定环境下的测试结果,实际使用时会受出汗、擦拭等多种因素影响。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同成分的驱蚊产品,其有效时长本身就有很大差别。以常见的避蚊胺(DEET)为例,7%浓度的药水,大约能提供2小时左右的驱蚊效果;当浓度提升到30%左右时,驱蚊时长可达到6至8小时。派卡瑞丁系列产品,通常能持续驱蚊5至8小时。驱蚊酯的防护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4至6小时。

国内相关标准规定,驱蚊产品药效分为A、B两级,A级有效保护时间应≥6小时,B级有效保护时间应≥4小时,达不到B级标准则属于不合格产品。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夏天出汗、涂抹不均匀等情况,产品的实际保护时间往往短于标示时长。

有日化品牌科研人员坦言:“使用者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且大量出汗,其防护时长也可能大打折扣。因为薄荷脑、香茅油等植物成分分子结构不稳定,在30℃以上环境中,20分钟就会挥发掉70%,很难形成持续有效防护。”

驱蚊产品可能“踩”的那些“坑”。(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制图)

驱蚊市场混战:理性选择比跟风更重要

在驱蚊市场的竞争中,传统日化巨头像沉稳的老中医,捧着秘方;新锐品牌则像个魔术师,用概念营销。

国货品牌榄菊正在调试新一代电热蚊香液,将氯氟醚菊酯浓度精确到0.62%。据称,这个浓度既能抑制蚊子的钠离子通道(导致神经传导中断),又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六神目前已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合作,宣布将开展新一代驱蚊技术研究和蚊子驱避知识普及,聚焦前沿驱蚊技术开发及蚊子生态研究,旨在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驱蚊产品迭代升级。

当夜幕降临时,城市各处的驱蚊大战仍在继续。有人点燃艾草条,让青烟在阳台画着保护圈;有人往皮肤上喷驱蚊液,像穿“隐形铠甲”;还有人对着智能驱蚊器App,查看“蚊虫活跃度”。

在人与蚊虫的博弈中,理性选择比跟风更重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使用各类驱蚊产品外,生活中还有一些简单有效的驱蚊小妙招。比如,大家在室内摆放几盆驱蚊草、薄荷、夜来香等植物,它们散发的特殊气味能在一定程度上驱赶蚊子;傍晚时分关好门窗,在窗户上安装纱窗,能有效阻止蚊子进入室内;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因为蚊子更喜欢深色衣物,长袖也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出汗后及时洗澡,保持身体清爽,因为汗液中的乳酸等物质会吸引蚊子;还可以在床边放一碗加了洗衣粉的水,洗衣粉的香味会吸引蚊子产卵,而蚊子的卵在含洗衣粉的水中无法存活,能起到一定的灭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