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处置全链条过程中存在的“监管难、取证难、执法难”?济南市渣土处置中心以数字化手段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自2023年10月“济南市建筑垃圾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上线以来,通过构建“智能监控+数据共享+协同执法”的治理体系,不仅实现了渣土处置过程中违法违规率大幅下降,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慧民治理新路径。

三大技术突破重塑监管逻辑
智能监控全覆盖:借助市住建部门在全市工地的近万路视频监控网,结合AI算法实现智能识别未按规定完成车辆冲洗、使用未经核准车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等14类问题,取证时间较过去人工巡查大幅缩短。
数据融合破壁垒:打通住建、交警、城管等多部门数据资源,实时共享渣土车GPS轨迹、交通违法记录等信息,形成“一车一影”精准画像。
预警处置全闭环:通过智能分析渣土车聚集热力、运输轨迹异常等数据,平台自动生成预警工单,执法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完成线索核查、案件流转,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中心为各市直部门、市区两级管理人员、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以及源头、末端项目的监管人员开通了近2千个账号,登录平台22万余次、操作使用1211万余次。
四大应用成效彰显治理价值
源头视频监控实时溯源。在源头排放端,利用视频分析识别算法针对疑似违规线索进行自动抓拍、主动识别。途中车辆实时抓拍取证。在全市重点区域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结合车辆定位GPS数据,实现渣土运输车辆违规问题快速预警、动态监管。末端排放数据自动锁定。利用末端排放相关数据对违规消纳的现象进行大数据分析。案件分析转办闭环处置。贯穿市、区(县)多层级管理主体,针对源头、途中、末端发现的各类疑似违规问题,采用平台自动转办、分级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置。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全国关注
2023年底,中国建设报刊登报道了“智慧赋能渣土治理新路径”,2024年初,省住建厅对典型工作经验进行了表彰,7月被省大数据局评为“智能应用优秀案例”,12月被市大数据评为“2024年度济南市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场景三等奖”。
记者:陈雪碧 通讯员:李侃 孔令宝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