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吉娜

小暑日,天地如沸,万物蒸腾,一年中最炽热的暑气扑面而来。这极致的“热”,仿佛要将世间一切的热情都压榨殆尽。而近日几则新闻透出的寒意——无论是“K1373次‘敲车窗’事件”的冰冷现实,还是“暑热里的沉默,青岛某大学一宿管员之死”的沉重悲凉——都在这灼人的热浪之下,令人心头凛然生寒。小暑之日,决意写下此文,审视这个时代无声蔓延的另一种温度:冷血、冷气与冷漠。

朋友圈里,这片喧嚣与寂静交织的场域,或许并非探讨深刻议题的思想之地。亦有善意的提醒,让我也噤声于此。可圈里总有些微光,固执地穿透这层沉默的幕布,吸引着我的目光。也总有一些人,持续地分享着美丽、真诚、体悟与洞见,成为这片空间珍贵的暖流。
圈中有一群媒体老友,是当年在一个新闻战壕的“战友”。我离开媒体近二十年,他们一直如礁石般坚守在新闻潮头。这些年,媒体行业天翻地覆,他们历经磨难,却更添从容豁达与爽朗乐观。有时,感觉他们就像竞技场上的斗士,一次次被撂倒,又一次次坚定站起。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紧握手中那把剖析社会、疗愈人心的“手术刀”,直面时代的复杂纹理,努力活出担当者的风采。有时看着他们那种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言论,非常地不合时宜,可我内心却深知,他们是社会的良知。

亦有一位令我敬重的资深圈友,曾是《中国青年报》驻沪的眼睛。新闻业的潮水退去,这位新闻人虽转型离开前线,心却从未离开那片热土。他的友圈,俨然一座微型信息灯塔。每日十数条分享,国际风云、家国要闻,带着思考的深度与调查的锐度,沉甸甸落下。视角既在庙堂之高,更在街巷之远,随手捕捉尘埃里的微光——那些被喧嚣忽略的、细碎而坚韧的美好。翻阅其动态,指尖便仿佛搭上了时代的脉搏,有力的搏动清晰传来——一种未曾冷却的关切,在数字河流中不息地流淌。

另有一群圈友,是艺术家,更是精神荒漠中的绿洲。书法、国画、古琴、舞蹈……他们在圈里泼墨挥毫,任墨色洇开宣纸的呼吸;他们拨动丝弦,让清音震颤晚风的涟漪;他们舒展肢体,让舞姿如风掠过青萍。他们的分享,是一片澄澈的池塘,映照出内心的明月与远山,是对美的虔诚追寻与对心灵的温柔抚慰。沉浸其中,如清泉洗心,让人在纷扰中觅得一片宁静。喧嚣世界的灼热浮躁,被这份源自古老灵魂的沉静悄然抚平——那是另一种对抗“冷气”的力量,以美为刃,劈开混沌。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公务员和其他从业者……那些有些普通又有些特别、身处寻常巷陌的人影。他们的日常分享或许平凡,但那份自然流淌的善意,却让我能真切触摸和感知到,有份美好的东西在人间传递。

并非没有犹疑,是否该合上心门,加入沉默的大多数。让喧嚣归于喧嚣,让冷意自生自灭,做一个沉默的人生过客。然而,心底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无论这时代如何喧嚣沉寂,无论土壤如何板结贫瘠,总需有人,固执地撒下真善美的种子。纵使微弱如萤火,汇聚起来,便是足以刺破寒夜的星河。相信,并传递——这本身就是点燃黑暗的火种。当相信的人多了,传递真善美的行动多了,那温暖的光,终将一寸寸地、照亮我们共同栖身的天地。
所以,面对时代的酷烈与周遭的冷气,我选择了抵抗。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摆脱这种冷气。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底线,最起码的,在教师、医生和记者这种守护社会良心与温度的行业中,不能有这种冷气、冷血和冷漠。 我身兼教师和记者两种身份——更应率先摆脱冷血、冷气与冷漠的侵蚀。所以,我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以澄澈无染的胸怀,去观照自然与人生之道。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传递那份真善美的力量。

值此热浪滚滚的小暑之日,让我们做一个温暖的约定:摆脱冷气,向上发光。像那些老媒体人,保持对真相的追问与对公义的担当,那是穿透迷雾的“手术刀光”;像那些艺术家,执着地创造与分享美,那是抚慰灵魂的“清泉之光”;像那些传递善意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释放点滴温暖,那是汇聚星河的“萤火微光”。
让我们用各自的方式,成为光,传递光。纵使只是一点萤火,当无数微光汇聚,定能驱散冷漠的寒夜,照亮每一个需要光明的角落。这,或许便是我们在这极热之日“冷思考”后,对抗潜行于市井人海间“冷意”的最好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