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支持的“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工信厅和投促局、广州市工信局和科技局等部门、业内专家学者、行业商协会、企业代表等超200人,在会议期间共同讨论纺织行业融入人工智能的前景。
在会议期间,多款和纺织行业关联的“广州AI”得到展示。据悉,广州市海珠区计划通过多种方式,让纺织行业实现新质发展。

“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不满足 “全球规模最大”海珠关注传统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据悉,纺织业是海珠区的传统产业。纺织路、纺织码头、华南缝纫机厂等地名厂名,诉说着纺织业在海珠的过去;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中大门等市场及周边纺织作坊所形成的中大纺织商圈,书写着纺织业在海珠的现状。根据会议通报,仅中大纺织商圈一地,2024年已汇聚超1.6万户商户,年采购商超4000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

广州海珠中大纺织商圈。图/受访者供图
虽然已是“全球规模最大”,但广州市海珠区持续关注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及迭代升级,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企业进驻该区。
广州市海珠区科工信局副局长吴小莹表示,不少传统产业在融入人工智能后,生产效能得到提升,所得产品款式新功能多,最终拉动消费。举办以纺织行业为主要受众的人工智能大会,能够让相关业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有助生产技术迭代和品牌的提升。
多项纺织行业人工智能产品和广州有关
在大会期间,多款人工智能应用得到展示,不少传统纺织行业的痛点难点,因人工智能的融入而得到解决。其中不少人工智能应用,和广州有关。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会上得到展示
“人工智能的融入,让纺织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更丰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在大会期间作《AI赋能纺织产业发展》主题演讲。徐卫林介绍,不少目前即使“熟手细工”都未必能完成的纺织工序,目前已融入人工智能。如武汉纺织大学创新团队所研发的“布小匠”设计设备,能够根据设计师对纺织品的颜色需求,快速生成纺织配方;一些服装卖场的试衣镜,能够快速对照镜者生成身穿不同服装的形象,帮助顾客购买合适的衣服。而纺织产品自身,也因融入人工智能技术而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可穿戴设备,反映穿着者身体各项数据的人工智能服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醒宝妈要为宝宝“换片”的智能纸尿裤等。
“不少和纺织有关的人工智能产品,由广州研发,或者在广州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将多项和广州有关的纺织类人工智能产品,纳入《纺织服装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分析报告(2025)》中。其中由广州致景科技研发的“银河染整智造系统”,能够在布匹印染作业时产生智能配方,实现智慧定型,帮助智能排产等,极大提升印染效率。广州溢达与科大讯飞探物智能共同研发的边织边检系统,实现织布和验布两个环节合二为一。广州中大纺织商圈的“广州中大门”纺织服装产业体,则有基于国产安全大模型“慧安”打造的AI安全员“Eva”,为整座商厦的安全把关。
“三大行动”推动纺织产业新质发展
在会中的茶歇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广州市海珠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期望传统纺织行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下获得新质发展。
“广州是千年商都。其所处的大湾区拥有庞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海珠琶洲目前拥有不少人工智能产业。”徐建华表示,纺织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在海珠区的集聚,能够起到双轮驱动效果。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传统纺织行业的研发、设计流程将得到优化提升,能够进一步巩固海珠纺织产业的总部经济地位。他期待广州市海珠区能够在现有的领先制造集群、领先销售集群中,成为纺织行业研发应用人工智能的标杆。
据悉,对于传统纺织行业的新质发展,广州市海珠区已计划实施载体倍增行动、产业倍增行动、政策赋能行动。通过上述“三大行动”,海珠区计划让更多纺织产业园区实现 “市场变商场、作坊进工坊、展贸一体化、设计引潮流、数字赋新能”。 借助广交会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展会在海珠区举办的优势,通过“会展+”产业联动,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依托在15日大会期间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人才)联盟及其产业链资源,推动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
文、图|记者 梁怿韬(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