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牛玉娇 刘娟娟
1992年,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年仅18岁的王鹏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尽管他的求学之路在上完初中就结束了,且在求学期间,还需承担繁重的家务,每天清晨5点便踏上崎岖的山路去挑水,来回需一个多小时,放学后还得割草、种地,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逃离这座让他感到“沉重”的大山,他决定踏上征途,目的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当王鹏第一次来到互助县城,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高楼拔地而起,柏油路宽阔平坦,一尘不染。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同一时期,28岁的杨成业刚刚担任互助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教师,正面临着学校发展的初期挑战。
为了招生,他需要和同事们走村入户,动员偏远农村的孩子和社会青年入学。然而,他们常常听到的却是这样的回复:“读职校能盖瓦房吗?”“读完职校孩子还那么小,能挣来几个钱……”“赶紧走,赶紧走,我们不读。”……
招生工作的艰难超乎想象,被轰出门是常有的事。但杨成业和同事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住在村里,他们在全县200多个自然村、1000多户农家留下了足迹,帮村民办冬储饲料,替农户修拖拉机,给村民打碾,就这样,换来了一个个学生的“入学凭证”。
可谓是“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段经历后来也成为了职校宝贵的“四千精神”。
1995年3月开始,互助职校烹饪班内的几口铁锅在土灶台上每日滋滋作响。王鹏成为第一届烹饪班的学生。他学着老师的样子抄起重重的铁锅颠勺、用镰刀割草留有旧疤的手切土豆丝,一堂课下来,脸上身上全是黑灰。
这个陇东青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天也会留在县城里成为拿着“高薪”的“大厨”。
王鹏说:“我毕业就有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互助酒厂下属的饭店,工资很稳定,我就在想,接下来一定要在这里安个家。”
然而,职校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职业教育陷入低谷。职校职工开了无数次大会,商讨互助职校的“出路”。
“不如走出去看看!”杨成业说,当时的校领导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南下北上去考察,与高等职校和企业寻求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自主办学到社会参与办学。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先从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开拓。”
杨成业说随着合作机遇的增多,职校的专业范围逐渐扩大,先后开设了青稞酒酿造专业、服装设计专业、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县城找到工作,后来,增设了计算机、针织、公共服务、电梯工程等热门专业,这些专业让学生们有机会走出省门,实现梦想。
同时,职校还与多所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中高职对接,为学生提供了持续提升学历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机会。
此时,王鹏也迎来了人生中新的转折点。
“王鹏,请您回学校当老师怎么样?”
校长亲自上门请王鹏回校任职,他先是一愣,随即,便爽快答应。如今,在互助县小庄村,几乎每个茶园里都有王鹏的学生,有的学生开了饭店当了老板,收入可观,王鹏说:“没有在职校求学的经历就没有我的今天。”
互助职校不仅实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当价值百万的透明电梯教学模型运抵校园时,杨成业这位副校长抱着说明书难掩激动之情,而王鹏正在新建的烹饪实训楼里,教学生用激光测温仪控制油温——十年前烟熏火燎的土灶,已变成智能化明厨亮灶。
2007年5月,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到目前,互助职校已为社会输送22900余名专业技术型人才。近三年,学校提供了5860人的职业技能鉴定和6320人次的农民工培训,这些努力为促进当地劳动力异地转移、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劳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互助职校建校40周年。杨成业回忆这40年风雨说:“互助职校从最初的2个专业到现在的27个专业,招生规模从年均不到200人稳定到现在的年均1200人,就业率每年增长5%,如今已达96%,这些都是互助职校的宝贵财富。”
风过高原,炉火正旺。从土灶台到智能厨房,从焊接零件到电梯按钮,一代代少年在这里淬炼出改变命运的密钥,正如崖壁上倔强的柠条花,只要抓住一丝岩缝,就能在贫瘠处绽放整个春天。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