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天府新视界丨“表演式”调研可以休矣

时间:2025-05-26 08:00:00

一组调研人员还没到,一群基层部门负责人就已在门口等候;座谈会领导还没落座,汇报材料早已排好顺序、精心包装;为了准备一场调研,却要反复彩排路线,陪同的基层干部群众不得不“演员请就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过场式”“预制式”等“表演式”调研为基层诟病。

“改进调查研究”是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强调的第一项内容,也是中央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立下的“铁规矩”之一。然而,时至今日,“走过场”“摆场面”等“表演式”调研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败坏调研风气,影响基层减负。

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调查研究之所以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就在于调查研究是发现真实情况、解决真实问题的出发点。可以说,真实就是调研的生命,任何虚假的成分、形式主义的派头,都有悖于调研初衷,起不到调研效果。

然而,现实中,“表演式”调研依然存在,“演”出来的排场比内容还丰富。

人员讲排场。一些地方内卷陪同人数,“3人调研10人陪”,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搞“前呼后拥”式调研,不仅令调研者难以接近群众,且让过多非必要甚至明确违反规定的陪同耗费基层精力。有基层干部苦笑着称不得不化身专业“地陪”甚至“群演”,影响本职工作。

路线讲排场。没多少钱的乡镇斥资打造“经典观摩路线”,安排调研的是“明星点位”、群众是“正能量代表”、话术是反复训练,调研者看不到真实情况、更摸不准真实问题。

形式讲排场。未到站先相迎,未调研先签到,未入户先合影,不分调研主题都套路线模板,点位不可谓不丰富、材料不可谓不精美。导致的结果是,调研者情况了解不了多少,就要作结论、下指示。

基层干部群众也不想做“演员”,却不得不“就位”,一定程度上源于一种“问题恐惧症”。

怕被针对而不敢展示问题。有基层人员不小心在上级调研时说了些真问题、真苦恼,结果领导觉得失了面子,还专门提醒以后要尽量统一口径。

怕被当负面典型而不想展示真实。有基层人员把上级调研当作展示成绩乃至邀功的机会,只报喜不报忧。为了让上级相信政绩,不得不搞出美化的路线、正能量的“群演”。有的则担心招待“怠慢”了调研领导,而不得不“排场内卷”,人数不够“摇人”也要凑。

怕解决不了问题而懒得交心。基层人员的“问题恐惧症”是相对的,他们也会揣测——调研到底是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应付工作?如果过去遇到的“应付式调研”太多,无疑会消磨基层干部群众对调研者的信任,认为反正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调查研究就是要发现真实情况。基层人员一旦患上“问题恐惧症”,调研本身就会被异化,或成被动任务,或成主动邀功,都和大兴调查研究初衷南辕北辙。

“表演式”调研,病灶似在基层,病因或许还在调研者。真问题不可能那么轻易地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就能找到。与其怪罪基层“飙演技”,不如想办法提升调研能力,真正走进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以心换心。

调整姿态,真正融入群众。毛泽东说,“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他乐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调查对象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他带头站在县城街头向百姓发放问卷、在大街上摆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放下架子,真诚和群众交朋友,才能拉近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了解真实情况。调研者应努力真正深入群众,多做些不打招呼、不定路线、不设剧本的调研,多去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项目现场摆摆“龙门阵”,才会有不同的发现。

解决问题,以实绩打消顾虑。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然而有的调研者,或习惯预设框框,问的都是“老三样”问题,可谓“研而不调”,最终找不准问题也找不准答案;有的则一叶障目,习惯“调而不研”甚至“找茬式调研”,问题发现一箩筐,但只找问题不给答案。如此调研,久而久之,调研者食之无味,基层人员更是觉得没有价值。只有调研者提升调研能力,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整体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才能让扎实的调研变成有价值的报告和科学精准的决策。

调要调出实情,研要研出办法。少些“现场演出”,多些“实地破题”,才能让调研真正成为推动政策落实、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撰文/刘志杰

本期话题

对于“表演式”调研,你怎么看?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