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南昌:以“道路微创手术”赋能城市精细更新

时间:2025-08-29 14:43:00

  南昌新闻网讯 在红谷滩中心片区,一场运用新技术进行的“静悄悄”道路革命已接近尾声。通过引入智慧检测和新型修复技术,九条城市主干道经历了一场“微创手术”式的精准改造,实现了道路功能与品质的双重升级。这项创新工程为我市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精细治理方案,也成为新技术赋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典范。

  作为我市行政、商业与金融核心区,红谷滩中心片区历经20余载快速发展,已从昔日的滩涂之地成为展示英雄城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随着区域人流车流持续攀升,建成于2003年前后的骨架路网在承载20余年交通负荷后,路面出现裂缝等破损病害,既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也难以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出行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常规的大开挖、全封闭道路改造方案,极易造成交通拥堵与民生困扰。”市城规总院专家付刚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最小干扰、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道路焕新提升?经过多方论证,我们最终决定跳出‘大拆大建’的传统思维,引入先进新技术、新材料,为红谷滩中心片区量身定制高效道路改造方案。”

  项目启动后,技术人员创新采用“智慧检测”机制,为道路做起了全面的“健康体检”。通过多功能路况综合检测车实现路面病害快速识别,利用高精度三维探地雷达扫描道路深层隐患,结合无人机正射航拍构建全域病害图谱,生成详尽“体检报告”。

  “这套系统就像给道路做‘全身CT’,能够精准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病灶’。”付刚介绍,“我们最终形成了包含裂缝分布、基层脱空、路基沉陷等多项指标的‘道路健康档案’,使病害识别精度大幅提升,为后续‘靶向治疗’提供了精准依据。”

  基于详实的检测数据,技术人员强化钻芯取样验证与人工查证,深入分析病害特征,结合建养历史,科学论证比选方案,最终确定采用两项关键新技术,实现“微创治疗”与“长效提质”的有机统一。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是本次改造的一大亮点。该项目引进了高效率、高智能同步纤维封层车,一次性同步完成“橡胶沥青—纤维—橡胶沥青—碎石”的洒布。这项技术充分利用橡胶沥青的高弹高黏与纤维强韧性,形成“柔性、同质”应力吸收层,有效缓解“反射裂缝”这一行业顽疾。同时,碎石料紧密粘结在橡胶沥青基面上,与上层沥青面层形成“正纹理”嵌锁结构,较大提高了层间黏结力,显著提升路面耐久性,大幅延长路面寿命。

  地聚合物注浆技术则展现了“道路微创手术”的精髓。采用非开挖修复工艺,将兼具高渗透性与早强特性的注浆材料精准注入路面裂缝及基层脱空等病害区域,有效填充空隙,实现结构补强。“这项技术施工灵活,作业时间短,最大程度降低了对市民通行的影响。”江西交投交工市政分公司施工人员张祥表示,“我们在夜间车流量较小时段施工,第二天早晨就能恢复通行,很多市民甚至没有察觉到道路维修过。”

  此次红谷滩中心片区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是我市践行“系统化与精细化、针灸式与低成本”城市治理理念的又一创新实践。通过以“针灸式修复”替代“全面翻新”,让每一分投入都能精准滴灌,在大幅降低工程投资的同时,实现了道路功能的全面提升。

  据测算,相比传统改造方式,新技术应用使工程投资大幅降低,施工周期也大幅缩短,有效减少了对交通的影响。这种以“微创手术”解决“大病灶”的技术路径,真正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大效益的改造目标。

  市城规总院表示,红谷滩道路改造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我市今后城市道路养护和更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下一步,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种精细化、智能化的道路治理模式,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出行便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洪观新闻记者 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