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落日将江水染成橘色,不是远处的一小片,是视野所及的那种壮美,渡轮上站着的每个人也都被夕阳余晖逆光成了美丽的剪影。当眼下的“限定浪漫”出现时,仿佛每一次眨眼都可能失去一帧唯美的画面。

橘色钱塘。

“日出江花红胜火”景象。
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水汇合口的闻堰码头,乘2元钱轮渡看落日橘子海,成为了年轻人和摄影爱好者们追逐的时尚。
橘子海,源自青岛的一支新锐乐队,主打标签是夏日、浪漫等文化符号,赋予了青春、热血等网络亚文化特质。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老市长”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江就出现了橘子海景象:“日出江花红胜火。”

钱塘江。呈现出的橘子海景象。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晚年定居洛阳的他,追忆起在杭州的日子,写下了他著名的怀旧之作《忆江南三首》。其中,“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对杭州的感情溢于言表。如今,老人家从春到秋心之所念的钱塘江依然壮美如斯。

黎明前的之江大桥。

旭日初升时的之江大桥。

坐车穿行之江大桥。
夏日里,买一张船票,登上往返于闻堰与袁浦的渡轮,看看橘子海舟来楫往,听听作为钱塘江上最后渡口的故事,时光也会在这里慢了下来……
渡口边的闻堰镇上,受台风“丹娜丝”影响,街檐急骤的雨水,跌落在青石板上,触发出滴滴声响。年复一年的雨滴凿刻出了一行明显的水痕印记,见证着老街窄巷的古旧与过往。

闻堰码头候船亭。

渡口管理站的乘渡时刻表和收费标准。“退役军人免费”字样让人肃然起敬,曾经的共和国军人在这里受到尊重。
明清时期直至近现代,这里素有“三江活码头”之称。它扼黄金水道之咽喉,往来船只都要在这里停靠歇脚,等候汹涌的钱江潮平息后收缆扬帆;作为交汇枢纽,商贾云集,舟楫如梭,成为兼具渔市贸易与物资中转的水路名驿。
钱塘江上游的徽商,经水路往返于徽州与杭州、上海、南京等地时,闻堰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其理想的中转地。码头周边形成街市,茶肆酒楼旅馆49爿店,布庄、木材、票号13个行,还有夜市,满街都是好吃好用的。



狭长的街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参差不齐的徽式老宅,居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东方才泛起鱼肚白,鱼市便热闹了起来。先已靠岸的渔船上,船工忙着搬运渔获,早早等候的商贩们正在称重装箱,早起的餐馆老板一边挑选着中意的江鲜一边询价还价。清晨睡梦中的耳边会偶尔传来“刀鱼透骨鲜,错过等一年”“贱卖,贱卖,最后一筐白鲢”这般粗犷而热切的叫卖声……

往返于闻堰码头与袁浦渡口的轮渡船。山不挪,水长流。摆渡的并非只是船只,更多承载着人们的思绪与情感。

远眺之江大桥。


湿润的江风,携带着鱼腥与喧嚣的市井声将夏日老街滋养得活色生香。 闻堰,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江水共舞、与江风同行的诗意栖居。祖祖辈辈栖息在这里的人们,清晨听着老街醒来,夜幕下与老街道声晚安。这辉煌的过往,如今已成为上了年纪人们茶余饭后的傲娇谈资。
三江交汇的泱泱江水,尤其是得天独厚的咸淡混合水质,是闻堰码头“活”起来的不竭之源。民以食为天。这里生养着的鱼虾蟹蚌,肉质紧实细嫩,少有泥腥味,古往今来吸引着远近食客慕名而至。鲜嫩的刀鱼、黏牙的甲鱼、肥美的虾蟹鱼钩、鲜得掉眉毛的江鳗,都是老饕们惦记着的最爱。

闻堰沿江步道。

闻堰民居新貌。

闻堰沿江民居。
每当夜幕降临,老街沿江步道上多了来来往往的人流,各种热闹嘈杂交织,人间烟火气便在这三江交汇口升腾弥漫。

袁浦渡口素颜早餐。炒面劲道量足、小笼皮薄有汁水、馄饨爽滑馅实诚,且现包现烧,有一份家的温馨与自在。

帐篷美食。

干净整洁的帐篷餐桌。

肉馅鲜美的馄饨。

诱人的小笼包子。

劲道且分量足配料丰富的炒面。
拾起正在远去的带着年代感的时光,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份眷恋与怀旧,你会从中感受到瞬间的温暖与放松。因为,眷恋的是那时忙碌而又缓慢的节奏,从容自信,找不到“内卷”“焦虑”这些词;怀旧的是那时也没过多的挑剔和讲究,口袋里没有多少钱且依然知足快乐地生活着。所以说,趁渡口还在,趁航线还开,趁鱼市老街还没被替代,我们得找时间去回味一把。


夜幕下的闻堰。

闻堰码头的璀璨夜晚。

坐在三江渔村看窗外日落。
台风“丹娜丝”走后的一个黎明前,先太阳一步的启明星引领光明,早早地高挂在了天际的东方。我再一次来到了与闻堰码头隔江相望的袁浦渡口,乘首班轮渡,看烟波浩渺的江面旭日破晓冉冉升起,一睹“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壮美诗画……

启明星(金星)夜空中最明亮的行星,黎明前高挂在东方天际,因其引领白昼而被赋予光明和希望之象征意义。
此刻,耳畔仿佛响起古老而深沉的画外音: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那闲者便是主人。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7月11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